高桂滋(1891~1959)字培五。陝西定邊人。因家貧僅讀四年私塾,便輟學去外祖父家的掛麵作坊當學徒。1911年在其姐夫鄭思誠的影響下,加入中國同盟會,參加辛亥革命。1912年入陝西講武堂學習。畢業後返回定邊,任縣保安隊隊長。1919年,陝北鎮守使井嶽秀將定邊保安隊改編為連,調駐綏德,高被任命為連長。他對井在陝北橫征暴斂不滿,秘密聯絡各縣反井人士,準備起事。參加靖國軍在胡景翼部任團長的鄭思誠支持妻弟的行動,用各種機會給高運送武器、彈藥。井嶽秀偵知此事,於1921年2月派兵圍攻高連。高事先得到消息,提前在綏德樹旗倒井,率300餘人西走三邊,井派一團兵力追擊。高部先後在安邊、鐵邊城被包圍,幾經波折,脫離險境,到甘肅平涼時,隻剩下八個人。1922年,井嶽秀得悉高被隴東巡防軍幫統張兆鉀收留,即呈報陝西督軍府行文甘肅,要求扣押高等。張兆鉀的幕僚壽雲亭得到消息,與高一起潛逃,經西安到直隸順德(今河北邢台)投奔胡景翼,任胡部鄭思誠團騎兵營營長,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。1924年10月北京政變期間,高因戰功卓著由營長升任國民軍第二軍獨立團團長。以後又在豫西參加討伐憨玉琨,由黑石關、虎牢關一直打到洛陽;胡景翼病逝後,高又在天津馬廠參加討伐奉係李景林的戰爭,升為第三補充旅旅長。1926年春國民軍第二軍退守豫西時,高旅未隨大軍西退,而北渡黃河駐防直隸武安。投靠吳佩孚、就任開封警備司令的毅軍首領、陝北清澗人米振標,一想擴充毅軍實力,二怕高部孤立被殲,遂任命高為毅軍第五混成旅旅長。高明知米部不可依靠,但為了保存實力,還是接受了米的委任。
同年冬,高旅開赴河南,旅部駐淮陽。當時,河南形勢極為混亂,各派軍閥都在擴充實力,爭霸地盤,新到的高旅,很快成為各方拉攏的對象。1927年初,直、奉軍閥都給高送去了允其編師的委任狀,他一個也未接受,卻在淮陽掛起青天白日旗,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八師師長。然而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遲遲到不了河南,全旅在直、奉軍閥的包圍下,處境極為危險。為擺脫困境,他派高建白、霍子樂去漢口聯係。5月,武漢國民政府正式公布高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十九軍軍長,並派來數十名政工人員。高集中部隊,參加“二次北伐”,很快占領蘭封、考城、民權、歸德(今商丘)。
寧漢合流後,第十九軍被桂係打敗,退駐皖北,與到皖北休整的第十軍楊虎城部聯手,逼走了直魯聯軍,使皖北地方得以安定。1928年2月,高部改編為第四十七軍,歸第一集團軍第四軍團方振武指揮,繼續北伐,4月攻克濟南。“五三”慘案(即濟南慘案)時與日軍作戰,被日軍包圍,突圍後與友軍攻占滄州、德州,6月初進占京、津,二次北伐基本結束。這時,蔣介石提出裁軍,有13個團的第四十七軍被縮編為一個旅,高為此對蔣十分不滿。
1930年,高參加閻錫山、馮玉祥倒蔣失敗,退至山西平定,接受蔣介石整編,任正太路護路軍第一師師長。此時,高部共產黨員赫光等人發動平定兵變,拉走七個連,成立紅二十四軍。1931年7月,高隨商震出關,攻石友三後路,給張學良解圍。經張向蔣通融,所部被編為步兵第八十四師,駐河北武安、磁縣。1933年,高率部參加長城抗戰,在冷口、將軍關、黃崖關與日軍激戰。1934年,高部剿滅土匪劉桂堂後移駐洛陽。同年10月,高接受蔣介石的“剿共”任務,率部開赴陝北,受到陝北紅軍的有力打擊。這時,他才認識到:“攘外必先安內”是蔣介石用來消滅異己的陰謀。遂與張學良、楊虎城等密商聯共抗日,並和中共秘密訂立了互不侵犯協定。西安事變時,高親赴太原,擬請閻錫山領銜支持張、楊。
七七事變後的第三天,高請纓抗日獲準。他立下遺囑,率部奔赴察哈爾前線,準備以死報國。此時,他被任命為第十七軍軍長仍兼第八十四師師長。從7月到年底,高部連續參加了南口、沙城、沙燒嶺、平型關、忻口、太原等重大戰役、戰鬥。193 8年高部歸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朱德指揮時,經常與山西決死一縱隊配合作戰,並在當地犧盟會的協助下開展遊擊戰爭。高部三打張鎮、五攻馬壁村、七襲霍縣城屢立戰功,曾多次受到朱德的嘉獎。1939年在中條山橫嶺關布防時,高令部下用石條築起多種堅固工事,使日軍的坦克、大炮失去作用,雙方對峙一年。1941年5月,日軍集結精銳部隊猛攻中條山,因左、右兩翼友軍陣地失陷,第十七軍指揮所遭日軍包抄。部隊奉命向黃河邊撤退,軍部與主力部隊的聯係被日軍截斷,高帶軍部人員隱匿山中,隨時都有犧牲和被俘的可能。跟隨高的軍參謀長、副官長勸高降日,高怒斥其無恥。第十七軍主力部隊突出敵圍不見軍長,特務營營長遂率便衣20人殺回日占區尋找,一連多天毫無結果,發現一具與高體形相似的屍體,以為“軍長陣亡”,便掩埋屍體,並插木板作為標識。與此同時,日軍也懸賞十萬元到處搜捕高,見到墓上木牌,確信高“被擊斃”,遂掘墓拍照在日偽報紙上大肆宣揚中條山之戰戰果。然而,一個月後,高和副軍長、秘書、副官等,竟奇跡般的在宜川出現了。
高部在抗日戰爭中,前後與日軍接戰百餘次,官兵傷亡甚大,被允調離前線,在豫西新安、澠池一帶,一邊休整,一邊擔負石井至茅津渡100多公裏黃河河防的守備任務。當時的澠池,災荒遍地;加上中條山戰敗後由山西逃難過來無以為生的難民,困苦慘狀目不忍睹。高命令從全軍口糧中每月節約五萬斤小麥,在縣城等處設粥場2 0個,每天給每戶難民發放一小瓷罐麥粒粥,使大批難民免於餓死;他還把一批失去父母親人的難童送往陝西眉縣西寨,到第十七軍農場辦的子弟學校上學,吃穿全部免費。寒冬將臨,他又令各師、團把報廢的舊軍衣發給無衣禦寒的災民和難民。豫西的災民和因日本侵略逃到豫西的難民,對高軍長和他帶領的第十七軍感恩戴德。
1943年底,高部被派駐甘肅固原,受命-陝甘寧邊區。但高不願再與中共搞摩擦。在他默許下開辟了固原經王窪子到三岔的秘密交通通道;還掩護和幫助過民主人士杜斌丞;並於1945年在重慶陸大將官班學習時,由章伯鈞、楊子恒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,準備在蔣介石發動內戰時,打起民主聯軍旗號,向共產黨靠攏。抗戰勝利後不久,高被蔣削去兵權,就任有名無實的第八(第一)戰區副司令長官、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;高的部隊也被調離與陝甘寧邊區接壤地帶,甚至高的住宅和本人的行動都受到嚴密的監視。高為了不使人民遭受塗炭,曾將胡宗南在陝南堵截李先念、王震率領的中原軍區突圍部隊的作戰計劃、兵力部署,以及蔣、胡將進攻延安的重要軍事情報,告訴中共地下黨員;並設法推遲進攻延安的時間。西安解放前夕,高被脅迫到漢中;他借口夫人在重慶患病而飛往重慶。為了逃避被送往台灣,高藏匿在一個外國人開的醫院裏,直到重慶解放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高先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、農林部副部長,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、參事室主任。1952年在抗美援朝運動中,他變賣房產捐獻飛機一架。大行政區撤銷後,任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主任,政協陝西省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。1959年1月6日因患腦溢血並發肺炎,醫治無效,在北京逝世。
[以上內容由" 三岔口"分享。]
經曆曆史事件:
平型關大捷 (公元1937年)

第一次直奉戰爭 (公元1922年)
同年(公元1891年)出生的名人:
張�葳 (1891~1950) 陝西省西安�邑區

蔡屏藩 (1891~1973) 陝西省渭南臨渭區

韓兆鶚 (1891~1970) 陝西省西安�邑區

楊明軒 (1891~1967) 陝西省西安�邑區

胡道任 (1891~1980) 陝西省安康寧陝縣 + 更多公元1891年出生的名人》
同年(公元1959年)去世的名人:
李養初 (1881~1959) 陝西省西安藍田

柳彥彪 (1885~1959) 陝西省渭南合陽縣

李力果 (1907~1959) 陝西省榆林米脂縣

柯大章 (1878~1959) 陝西省安康寧陝縣

張世清 (1906~1959) 陝西省安康鎮坪縣

饒遜安 (1900~1959) 陝西省安康平利縣 + 更多公元1959年去世的名人》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